服饰,狭义方面指人们所穿的服装,广义方面指一切可以遮蔽身体的物品。由于人们的居住地域、生活习惯、宗教信仰等不同,各民族的服饰也各有不同。

衣服是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制作的护身物品。在原始社会,人们的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,尚未意识到需要穿衣服,在气候温暖的时节,先民们大都赤身裸体,气候寒冷的时节,将兽皮披在身上抵御寒冷,但这种抵御寒冷的兽皮并不是衣服。原始人最初的饰品,大多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或碎石兽骨等,将其简单的处理加工戴在头上或腰上,装饰自己。在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的物品就有有打磨成串的小石头,穿孔的兽骨,有的饰品还染上了颜色,这反应了先民们已经有了对饰品的追求。

中国古代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基本形制,起源于保护人们身体的需要,冬天天寒帮助人们保暖,夏天天热帮助人们防晒,早期上衣的形式是交领右祍,有长至腰间的袖子,下裳和现代的围裙类似,长短到膝盖,用带子固定在腰前,最初的下裳没有裤子,后来为了保护腿部和抵御严寒,在腿上套上类似皮筒的服饰,称为“袴”。早期的衣裳只是遮前不遮后,并无男女之别,后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意识的提高,对衣裳的审美要求也随之提高,服饰又增加了遮体蔽羞的功能,帽子、屦等起保护和装饰的饰品也随之出现。上衣下裳的形制一直延续至今,只不过在样式上有所不同。

夏商周时代,服饰成为体现阶级地位、贵贱尊卑的工具,不同社会等级的人,服饰的颜色、样式、质地和纹饰等都有严格的区分。如天子的服饰上有十二章纹,公的服饰有九章纹,侯伯的服饰有五至七章纹,而士的服饰只有二章纹,平民百姓更是只能穿用粗麻制作的衣服,不准穿用带有纹章的深衣,这也是历朝历代最为常见的平民百姓的服饰。此外服饰上的图案也各不相同,如天子和公为龙,天子有升龙和降龙,公只有降龙,平民百姓则不许纹龙的图案,一旦发现就是诛九族的重罪。在不同的场合,服饰也各有区分。据记载,仅用于祭祀的服饰就有多种,如天子祭天时,身穿大裘而冕,祭奠先王时,身穿衮冕,祭社稷时,身穿希冕。

汉晋的服饰大都为宽大的深衣。上衣和下裳连在一体的服饰称为深衣,集遮羞、敝体、装饰于一体。汉晋的深衣,衣领如矩,袖园似规,背部的缝隙像绳子一样直,下裙的两边留宽大的余幅,深衣的用途非常广泛,男女都可以穿着,且身穿这种宽大的深衣会显得人特别的雍容华贵,因此,深衣深得贵族的喜爱。西晋和东晋时期,玄学盛行,“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;一裙之长,可分为二”,王公贵族,贫民百姓皆以宽杉长袖为时尚,追求飘逸的风姿。

南北朝时期,民族大融合大发展,大批胡人进去中原地区,他们的服饰形式也流传开来。胡服的形制为窄身紧袖,圆领开衩,因其方便活动,适合用于耕耘和征战,外观上利落美观,制作的衣料较少,所以深得汉族人民的喜爱。同时,进去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因而将他们服饰又融入了汉族服饰的某些元素,自隋至唐期间,胡服、汉服、胡汉融合服饰越来越多。唐代时期,人们更是将身穿胡服当做非常时尚的事情,文武百官、贫民百姓都将胡服当成了常服,甚至皇帝都亲穿胡服,“胡气”不仅体现在男子服饰上,女子的服饰也是如此。唐代的服饰,延续了周、汉以来的传统服饰,又将胡、汉服饰融为一体,创新了服饰的新形制,唐代之后,宋元明等朝代都在延续唐代服饰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。

清代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,满族人为了维护本民族的传统,加强国家的统治,清代统治者下令除满族之外各民族进行剃发易服,这也导致了清代的服饰在古代的服饰中独具特色、更加丰富多彩,代表性的服饰有旗袍、马褂、凉帽等。

清朝末年后,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,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,部分思想先进的人士,开始率先剪发,效仿西方的服饰,自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服饰的先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