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可可·香奈儿之后,女性不再是地位低微的裁缝,而是以时尚设计师的身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。玛丽·奎恩特,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,川久保玲,缪西娅·普拉达,一个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,如同女性腰身的曲线,与跨越百年的时尚发展与变革演绎出了一曲迷人的合奏。

她们先是将女性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繁冗复杂、华丽无用的服饰中解放出来,接着又不断挑战时代对什么是剪裁、什么是奢侈、什么是美、乃至什么是服饰的定义。

More

但她们既非时尚的弄潮儿,也不是在进行盲目无厘头的试验,更不是为了反对时尚而反对时尚。她们大胆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,始终与时代保持距离的审慎,乃至哲学思考。

她们引发争议,撬动革命,设计中处处浸润着不合群的变革精神。她们在每件作品中表达的坚如磐石的观念与主张,以及作品背后超前的品味与敏锐的目光,突破了几个世纪以来建立的美的概念,并将时尚迁移至艺术的高度。这些服饰中的每一道褶皱与曲线,于是有了强大的生命力,让她们的作品可以不对时间妥协。

No.

01

1920s

可可·香奈儿

Gabrielle Chanel

20世纪初期,欧美许多女性都开始穿着简洁的裙子和仿男式女衬衫。这些服饰成了现代女性不向巴黎时装店里奢华铺张的服饰妥协、而注重实用性的缩影。

与此同时,女性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进入职场、驾驶汽车、甚至投身战争。社会自由度在逐步提高,于是身体也要求更大的自由度。这些发展与革新体现了新世纪服饰注重实用性的重大变化,其自由性和功能性从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女性终将得到解放。

若没有可可·香奈儿,整个20世纪的时尚进程将会截然不同。这位法国女设计师参考当时的男装和休闲服款式,将女性从传统服饰的重重束缚中解脱出来,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时尚语言。

对于21世纪人士,2.55黑色绗缝皮质手袋、有着双“C"标志的经典包袋、米黑色格纹外套,都是最具经典的香奈儿设计。而对于1910年代的女性,香奈儿最吸引她们的是她所设计的长款开襟羊毛衫、线条流畅的上装、平纹针织面料制成的低腰裙。

这些方便穿着的服饰为女性解放了身体,如同掀起了一场时尚革命。它们宽松的版型、流线型的特征、追求简洁的实用主义,以及简约的审美品位,完美贴合了一战前夕新世纪女性的欲望和需求。尤其是香奈儿首创的三件套针织衫套装——一件开襟毛衫、一条裙子和一件“套头”衫,几乎是当时所有女性衣橱中的基础配备。

左:1917年的香奈儿设计

右:香奈儿身穿“多维尔”系列服装在诺曼底海滩

香奈儿也创造了诸多服装款式。1926年,她那具有标志意义的黑色小礼服横空出世,其简洁和实用的风格挑战了阶级和财富差异,成为大众化优雅的典范。其广受欢迎的程度,甚至被当年的美国版《时尚》杂志称为“香奈儿设计的福特轿车”。

左:可可·香奈儿;右:1926年版小黑裙

这款小黑裙宽松无腰身,裁剪精良,并使用了当时最流行的装饰艺术中的几何图形,这些设计特征让见惯了当时面料奢侈、装饰华丽的日装的人们眼前一亮。小黑裙也成为时尚词典中不会失败的产品,并且打破了黑色只能在葬礼场合穿用的惯例,成为了当时崇尚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年轻女性们赶赴傍晚“鸡尾酒时间”的首选。

香奈儿还专为懂得欣赏自己现代审美哲学的人推出了第一款香水:香奈儿五号。在1920年代初,这款香水的出现无疑是革命性的:它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单一花香调,首次提出了人工合成香水的概念,让香水的味道如同立体主义般抽象而复杂。香奈儿五号一经推出,立刻就在巴黎引发轰动,不断掀起购买狂潮,至今仍是全球每年销量最高的香水之一。

No.

02

1960s

玛丽·奎恩特

Mary Quant

1960年代,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社会迎来剧变:萧条和抑郁的战后英格兰充斥着美国流行文化;一度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也引发了青年人的强烈不满,这些情绪的积累最终导向1960年代席卷伦敦的亚文化运动。而在这场文化风暴中,新兴时尚的中心,依托于一家名为Bazaar(市集)的精品店。

以Bazaar为代表的精品店的崛起不仅迎合了青年人对现代时装的渴望,它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新市场的组成部分,这个市场为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提供了释放潜能的机会。而作为这场零售业革命的旗手的Bazaar,就是玛丽·奎恩特一手打造的。这位设计师不仅在“摇摆伦敦”形成了一股时尚势力,也在某种程度上永远改变了1960年代的英国。

在伦敦切尔西区的国王大道上,玛丽·奎恩特在丈夫亚历山大·普朗克特-格林的餐厅楼上,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时装店:Bazaar(市集)。当时正好是1955年,英国上下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变革:由于战时物资匮乏导致的禁欲主义,开始让位于刚刚萌芽的对色彩、生活和变化的渴望。

左:身穿粉色A字裙的Twiggy。她在60年代成为奎恩特设计的代名词

右:身穿奎恩特连衣裙的Jean Shrimpton

Bazaar中总是挂满了各种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的服装款式。它们全部出自玛丽·奎恩特这位自学成才的设计师之手。相比于当时以注重结构为主流的服装款式,奎恩特的设计显得更轻松自在、年轻化、现代和时髦,而这正是那些身处亚文化运动中的年轻人所需要的。

奎恩特的设计很快广受欢迎,Bazaar也迅速成为英国第一家获得全国知名度的精品店。

奎恩特在Bazaar(市集)时装店前

经典的奎恩特设计语言包括束腰短款连身裙,PVC材质的外套,报童帽,宽腿裤和马甲的搭配组合,紧身罗纹毛衣。其中尤其以迷你裙最为重要。这些典型的“切尔西风格”,灵感来源于儿童和舞者的服饰,例如及膝长袜、连胸围裙和紧身衣,但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其中与巴黎左岸和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的秘密联系。

奎恩特与迷你裙的诞生关系密切

“玛丽·奎恩特”女孩

当年轻的摩登女孩穿起这些“奇形怪状的古怪服饰”,就要求有新的词汇来形容这种穿着上的新风格。但最终奎恩特将定义她自己。现在,她的名字已经与披头士乐队、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艺术家安迪·沃霍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成了20世纪60年代的代名词。

No.

03

1970-80s

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

Vivienne Westwood

1976年,伦敦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运动,史称“朋克革命”。在朋克音乐喧嚣激进的旋律的统领中,服饰与妆容全部加入这场运动。人们通过音乐、服饰、态度甚至改名换姓来构建自己的个人身份。

从朋克狂潮带动的创作革命,到新浪漫主义运动亚文化,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始终置身于这些不断变换的风暴的中心。无需任何人为其代言,她本人就是这些激进的、影响深远的精神的化身。

朋克的创作冲动是由西伦敦国王大道上的一家时装店带动的。从“让它摇滚”到“性”再到“煽动分子”,这家商店曾多次更名,唯一不变的是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作为服装设计师及店主之一的身份。她设计或制作的恋物风格服饰,以及伴随性手枪乐队而声名大噪的“束缚裤”、“撕裂的T恤衫”、“无政府主义衬衫”等一系列时装,不仅吸引了大量浪荡叛逆的青少年,也不断刷新着时代关于时尚和品位的理念。

1970年代,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与当时的伴侣兼合伙人马尔科姆·麦克拉伦联手推动了时尚界的朋克革命

70年代朋克风格衰落之后,新浪漫主义运动亚文化开始在80年代流行。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于1981年推出的首批自主品牌作品“海盗”,就是这种审美风格的缩影。条纹、腰带、烦琐衬衫、紧身胸衣、聚拢面料和新月形帽子,海盗系列及其余波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深远,烙印在当时年轻人的记忆中。

紧接着,在1982年秋冬布法罗女孩系列作品中,韦斯特伍德提出了外穿内衣的概念,通过进行重新阐释,让古老的紧身衣“死而复生”。

1981年的“海盗”系列

20世纪80年代也是韦斯特伍德标志性的转折点,此时她的重点已不再是街头服饰,而是转移到了高级定制时装。“煸动分子”时装店也改名为沿用至今的“世界尽头”,以此反映韦斯特伍德对时尚的新立场。

左:维维安·韦斯特伍德;右:“世界尽头”时装店

这家时装店被韦斯特伍德视为思想库和设计工作室。它源源不断地输出着她身上那些惊人和叛逆的信息,展示着她一直以来都非常激进的作品语言。这些作品仿佛都是进行时状态:它们像是没有经过提前计划,就在现场直接组装和设计而成。这让她的作品带上了生产和劳动的痕迹。它们也闪烁着韦斯特伍德始终坚持的理念:她认为时尚能不断让服饰的内涵重新焕发活力,而不是无休止地揭露内涵。

No.

04

1980s

川久保玲

20世纪70年代以来,新一代的日本时装设计师开始成为国际时尚界的重要角色。从第一位受到西方时尚行业认可的日本设计师——高田贤三开始,三宅一生,山本耀司,川久保玲……他们的设计作品先是在巴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日本时尚浪潮,继而为西方引入了一种新的审美品位。

这些日本设计师改变了服装剪裁和陈列的方式,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轮廓、乃至空间感,从而让作品更具建筑性和结构性,也重新诠释了身体与服饰的关系。他们设计的许多服装常常大到无法勾勒身体的形状,由此指向了无性别,也指向了性别可变的未来主义新人类的身体。不仅是性别,西方与东方、时尚与反时尚、现代与反现代的界限,都在他们的设计中全面瓦解了。这些设计师构成的所谓“日本前卫派”,也为后现代时尚解读的开端打下了基础。

而他们所奠定的时尚影响力,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方的人体理念与传统服饰设计之间的界限,也使得西方时尚界将欧洲以外的风格传统和形式融入主流作品中。

川久保玲首次登上西方时尚舞台是在1981年的巴黎首展。尽管这位设计师在1969年就在东京创办了自己的品牌Comme des Garcons,并于1976年在东京开办自己的商店,但直到在同辈设计师山本耀司的建议下,两人于1981年的巴黎官方成衣季中举办首展,川久保玲和她的设计风格才在西方世界造成强势冲击。

左:Comme des Garcons1982年秀场

右:Comme des Garcons1987年秀场后台

川久保玲强硬的审美风格颠覆了惯常的服饰结构理念。她的设计规避了传统剪裁,强调了身体的可变性。在她手中,服饰裁剪的目的是掩饰体型,而非展露。

她还专注于质地和材料,重新思考了面料以及服装组合和陈列的方式。她所制作的非传统结构的宽松服装,不再勾勒身体的轮廓,而是包裹和改变形体,创造分层和不对称的形状。非对称美成为其设计的象征。女性轮廓形状被改变了。这些设计也与旨在塑造女性身体轮廓的西方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分野。

在雕塑般的审美品位的指导下,川久保玲还为服装设计引入了一种建筑美感。尤其是她在1980年代中期的作品中多次运用黑色、深灰色和白色等中性色,让服装的雕塑感更加凸显。

她还将时间的痕迹赋予未经穿着的服装,用暴力制造面料的损坏,达到一种衣衫褴褛的哲学。这种破烂的、如同对战后创伤余震的隐喻的视觉效果,不仅对于过去的时尚是难以想象的,也展现了川久保玲服装的精髓。

这一切都重塑了身体与服装的关系。自川久保玲之后,身体一衣服的二元性被彻底地重新评估,服装不再是身体的补充,而是种增补;身体的被包裹,恰如其被裸露。而川久保玲的极简主义和朴素风格,为人们带来看待什么是美的发人深省的新角度,让人们去质疑任何既有的分类、意识形态和定义,也成为后现代时尚的缩影。

No.

05

1990s

缪西娅·普拉达

Miuccia Prada

在出任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(古驰)艺术总监的任期中,美国设计师汤姆·福特和总裁多米尼克·德·索尔一同影响和塑造了20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时尚文化。

90年代以及之后的十年中,GUCCI与它最大的竞争对手LVMH二分天下,在顶级奢侈品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并购战。LVMH旗下的纪梵希、芬迪,以及GUCCI集团的伊夫·圣·洛朗、亚历山大·麦昆,牢牢控制着时装和配饰行业的顶端。

来自意大利的Prada(普拉达)是奢侈品市场的另一位竞争者。它的前身是马里奥·普拉达于1913年在米兰开设的一家豪华皮箱商店。1988年接管品牌后,他的孙女缪西娅将Prada打造成了本世纪最重要的时尚品牌之一。她以近乎另类的设计与审美品味,为90年代至今的顶级奢侈品时尚文化注入了别开生面的独创性。

普拉达很晚才进入时尚圈。在20世纪60年代,她参与了一系列关于生育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,是一位高举大旗的女权主义者。她在米兰大学拿下了政治学博士学位,之后又在米兰著名的皮科洛剧院(Piccolo Teatro)学习滑稽表演,为进入演艺事业做准备,直到她被叫回去掌管家族皮具事业。

Prada 1988 Fall/Winter Womenswear

缪西娅·普拉达并不追随潮流。“她不想做其他人做过的事情”。相反,她喜欢打破既有的框架,远离传统的经典范式。这导致她在事业之初所做的几乎不被人看好。可是缪西娅·普拉达从未打算取悦任何人。

1988年,她采用Prada公司用来做运动短裤内衬的新面料——尼龙布,设计了一款小而轻便的背包“维拉”(Vela)。这款背包轻便、防水、耐用、实用性强,黑色、简约的造型带有工业风格,与当时流行的炫耀性消费形成极大的反差。从此,尼龙被从工业品升级为奢侈品,正如记者亚历山大·弗瑞(Alexander Fury)一语道破的:“这是伟大的尼龙转型。”

Mini Vela Backpack

普拉达一直致力于用反常对抗时髦。她打破了由严苛的奢侈品法则、品味引领者和女装设计师通过几个世纪建立的奢侈品原则和概念,以一种异于常规的、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,成为了审美革命的先锋。